名片裡的乾坤-是「差異」創造出你我存在的空間 - 下
文 / 凱宇 圖 / 馬克
這天,基金會的董事們聚餐,我這個嘍囉自然是隨侍在側,雖說如此,我的工作其實除了享受美食外,還可聽聽「大人物」們月旦人物、品評時局,可謂補身與增長見識,一兼二顧也。餐末,待董事們離席泰半後,執行長忽然談起董事名片重印的事宜,我頓時精神一振,此乃小弟之任務。起初一切順利無阻,當我問到名片上是否留下電郵?留下何種電郵時?問題來了。




在我的認知中,電郵是方便、直接、且能附加大量資訊的通訊工具,而且多數使用者有2-3個常用帳號,以區分公私不同來源與目的的信件。特別是電郵有著「直接但不必要立即回應」的優點。也就是說,電郵可以讓我直接取得所有找上門的訊息,卻不需要像接電話一樣,立刻回應別人、或是浪費時間在行禮如儀上。而且,實在不想回覆也可以就此忽略,沒什麼負擔,因為每個人都有漏信或誤刪的情況。對方如果真有要事傳達,自然會找別的管道或是換個郵件主旨再寄一次。是真修為。不在乎被人看扁,只在乎在適當時機能一擊中的。




所以電話或許需要專人過濾,以免不避要的麻煩,電郵則無此需要。況且在各個電郵服務的供應商都已經備有功能強大的過濾程式下(包含免費信箱),當「大人物」遞出名片時,上面若有其「私人」的電郵帳號,不僅給人親切的印象,還會讓收受者感動萬分,倘若有心,更可直接體察民情,獲得第一手、未經美化包裝的真實情報。當然,以上都是「我的」看法。




「我覺得董事的名片上應該留下一個由秘書統一收受,並再過濾轉呈的電郵帳號。」一位董事表達其看法,顯然其對電郵的看法與我大不相同。如果你跟我有同樣的思維,除了委婉說明自己的出發點外,心裡會怎麼想?不滿?批評?暗自取笑對方跟不上時代?幾年前的我確實如此,但是在我跟一些「八年級」的朋友工作後,我改變了自己的負面態度。




因為他們要我透過「facebook」傳遞一些工作上需要的訊息。剛開始我並不能接受在「交友社群網站」上溝通公事,於是他們告訴我,可以設一個「群組(社團)」,只限定特定人員進來,而且可以在同一個介面上同時看到所有人的訊息與回覆…與一些我不甚理解的優點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漸漸明白通訊工具使用的「世代差異」。我不知道八年級的小朋友在費盡唇舌說服我習慣「臉書(facebook)」的使用時,心中是不是認為我是個「化石」,但我知道「臉書」幾乎是他們「生來」就會使用的工具,如同我之於電郵一樣。我通曉電郵的優點,不甚理解臉書的便利。正如同董事們習慣秘書過濾電話或信件,而把相同的邏輯套在電郵上一樣。這無須爭論對錯,純粹只是差異罷了。當我用電郵發信給一堆八年級的工作伙伴,而搞不清楚誰回覆?誰沒回覆?並且一再弄錯誰回報了什麼後,我才「發現」臉書的便利,於是我多了一項方便的工具。




我想在董事們有類似的「發現」前,就讓他們的名片上印一個由我過濾的電郵吧!如果他們一直無緣「發現」,也表示其電子郵件很少(甚至沒有),我會因此有何負擔嗎?所以又何苦費神在情緒與爭論上?其實任何世代都是承先啟後的世代,這是歲月的其中一項公平之處。如果以負向評判差異,我們都會錯失許多年長的智慧與青春的活力。或許在涵容差異的過程中,會有些不便,但靜下心想想,是不便讓你光火?還是心中的負面解讀極大化適應的困難、而極小化學習與服務的歡愉?而且我們也別忘了,正是差異才能顯現自己的價值,如果往上看的人一概精通我們的能力,而向下瞧的人有著跟自己相當的經驗,那我們何以立錐?

所以,面對差異時…接納?還是批判?     請選擇!




馬克說
謝謝凱宇的這篇文章啦!最後有感而發的製作一張『人類溝通演進簡表』,當作這篇文章的片尾圖!








馬克又說
早上要與客戶們開馬拉松會議,留言只能晚上再回啦~
祝大家有個順利的週五,也希望我會議順利!










快斷氣了,我一下吧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'm m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1) 人氣()